培养班级领袖,促进学生集体成长

   ——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培养的几点建议

             作者:齐玉峰

按照“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的理论,人们往往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的同伴或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正逐渐由个体走向社会(班级环境也是个小小的社会群落)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因此班主任老师如能充分利用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学生中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者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领导者和同伴教育者,会大大促进班内学生的集体成长。

在培养班级领导力量时,班主任老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方面考查,选择最合适的人选

在班级这个社会群落中,学生相互交往、理解、尊重、模仿,自然有一定的群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在规则范围之内,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性格上的差异。某些个体总会表现得更加活跃,而对整个群体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班主任的任务就是要选择那些适当人选,指导、激扬他们对班级的积极影响。这些优秀者当然不能可能毫无缺点,但他们必然在同学间有威信,自身素质较高,又富有高度集体责任感。只重威信,往往会使班级按着班干部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意志发展;只看个人素质,干部又调动不了整体积极性;没有责任感,又会使班级内问题堆成山。因此这里的最优秀不是单指哪一项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水平:个人学习成绩,纪律性,表达能力,责任感,民主意识等,不必样样第一,但求德才兼备。

二、分工合作的领导集体

一个领导集体中的分工合作,关键是合作。因为职务安排中已经把分工明确化了,而合作能要求班干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获得其他干部的支持,在干部个人工作安排或计划中体现领导层的集体意愿,或是如何在集体行动中采取最佳个人建议。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说一个班委会具备了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个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我党长期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不论在班委会或团支部相对小的范围内,还是整个班级的大范围内,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既可体现新时期的人性化管理,照顾到大多人的需要,又结合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即规则化意识。例如班干部会议中,针对某项制度或决策的形成,班长或某位其他干部建议班长招集班委会。会上中心发言人就自己工作领域内的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他成员各抒己见,最后拿出最佳方案,而共同执行。如是班级制度性的东西,则可再征求班主任意见后交班级全体学生大会通过后再生效实施。

三、确立服务的意识

班主任在指导班干部工作中特别要强调领导的意义、作用和目标。所谓的领导,就是在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所谓的领导者,也就是群体中那些能够承担此任务的优秀者。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告诫班干部成员不可粘染各种媒体中暴露出的或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错误的领导作风和观念,领导不是大爷,不具备任何特权,但领导工作体现着个人的优秀品质,承担着光荣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集体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确立了服务意识,班干部成员才能从学生群体的需要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为了好大喜功去努力;确立了服务意识,班干部才能有一种自豪感和平常心,而不会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群体的拥戴和信任,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以上就班干部培养粗略地谈了三点,首先是干部同学的德才兼备,要求有能力有责任的个体;其次是分工合作是对团体的要求;第三是服务意识,是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工作的态度和方式。希望每个班级都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领导,他们必然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到引领、指导作用。